近期,“恢复和扩大消费”一词成为社会民生的重点。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强调,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,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。
人们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,市场消费也以这几点为重要导向。那么餐饮,自然也成为观察消费复苏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窗口之一。
有专业人士认为,随着各项稳经济政策的落实以及在扩内需的政策支撑下,未来市场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活,餐饮市场的复苏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。产业东风之下,火锅赛道一众玩家群雄逐鹿的冲锋号再度吹响。
相比其他餐饮行业,火锅赛道更容易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。有机构预计,2025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。不过这个赛道同样竞争激烈,几乎所有参与品牌都会挖掘心意占领消费者喜好。从正在开启的新一轮竞逐来看,并非只是上一轮竞争的翻版,已经越来越体现出新的特征。

福利服务更贴心
人,既可以是餐饮业的从业者,也可以是消费者。餐饮业,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,也离不开强劲的消费客流。
先说人力,《2022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》曾对餐饮与住宿企业开展调研,结果显示,虽然餐饮企业在薪资上一提再提、在门槛上一降再降,可仍然面临巨大的用工缺口,“抢人”成为很多餐企的首要任务。
不少企业开始更加强调员工激励机制,尊重年轻员工的独立人格和个性,以更包容、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年轻员工,实现人性化管理。彰显基层员工有更多向上提升职业天花板空间的优势。

再说消费客群,统一调配的火锅汤底、半自助的调味料,在很大程度上就帮助消费者解决了“众口难调”的问题。再者,现在的火锅市场仍在不断加码,服务、食材、味道样样都很“卷”。火锅,自然也成为被人广泛接受的餐饮标品。
但在整个市场快速发展之下,也不免会产生信任危机,市场环境的参差不齐很容易破坏消费平衡。无论餐饮企业在后端供应链、门店模型、产品品质等方面做出了多大的努力,一旦痛消费者的那根神经,造成的损失就是不可估计的。
火锅是大众餐饮,使用的大多是最熟悉的食材,食材好不好、性价比高不高、服务是否到位,消费者心里自有一杆秤。

“攻占”城池更用力
攻城略地成为火锅头部玩家竞逐新一轮产业争夺战的重要抓手。2021年底,海底捞展开闭店调整措施,以期摆脱经营重负。而根据海底捞最新财报显示,本年度将择机启动“硬骨头”门店计划,一些在“啄木鸟”计划中关停的门店如果经过重新评估有望重新开业。此外,呷哺呷哺也被爆出启动全面扩张战略,计划年内新开超240家门店,接下来仍将大力扩店抢占市场。
但同时也有投资者担心,餐饮企业扩店的风险不容忽视,可能会因为激增的场地租金、员工薪资等造成资金紧张。毕竟,门店数量的增多虽然有助于营收规模的增长,但店铺的辐射范围是恒定的,店铺数量的盲目增加会导致区域内店铺集中,从而加剧无效竞争。

差异化策略更清晰
经过疫情的洗礼,火锅消费回归刚需、理性,回归到遵循餐饮本质的品质和口味上。餐饮经营者需要紧随大盘主流菜品发展,挖掘具备增长潜力的黑马菜品,提前洞察市场先机。火锅品类同质化严重,几乎没有商业秘密可言,在餐饮市场需求日益回暖的情况下,火锅企业竞争白热化时代已到。
火锅产品的创新除了最重要的汤底、涮品和蘸酱,还可以给菜单“做加法”,增加小吃、奶茶、甜品等产品。但一味地增加产品,可能引起品牌定位不聚焦,顾客认知不清晰,采购成本及库存压力增加,后厨效率低等问题。

新一轮的竞逐将会再次来临,也会加速产业玩家的大浪淘沙。从客观效果来看,既会关系到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构,也会直接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涟漪阵阵。
但无论怎么竞争,最终的受益指向,都是不断演进的产业竞合格局,以及追求产品和服务双平衡加持的终端消费市场。